小公司”拿下大獎項的背后
發布時間:
2020-08-17
在珠海大道鶴洲北墾區路段,豎立著數十家水產種苗公司的招牌,如果不是集中注意力,你很難留意到這其中還有一塊招牌上寫著“珠海市斗門區長豐水產種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豐水產公司”),這家公司參與完成的“斑節對蝦遺傳育種研究及新品種推廣應用”項目,在廣東省創新驅動發展大會上斬獲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5個孵化車間、8個養殖池、占地面積僅為7000平方米,該公司副總經理葉振彪也坦承長豐水產種苗公司的規模在同行業內并不算大。那么,這家公司憑何斬獲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的殊榮?
參與研發??奔波七地收集養殖數據
此次斬獲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的“斑節對蝦遺傳育種研究及新品種推廣應用”項目于2005年開始啟動,系統地開展了斑節對蝦遺傳基因研究和建立了斑節對蝦遺傳育種的技術體系,并培育出第一個斑節對蝦人工選育的新品種和一批新品系。其中,已于2011年4月取得知識產權專利證書的斑節對蝦新品種“南海1號”的生長速度比未經選育的生長速度提高21.6%-24.4%。
“作為合作參與完成單位,長豐水產公司在整個項目里肩負著斑節對蝦新品種擴繁、苗種培育和推廣養殖的任務。”該項目第一完成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周發林向記者介紹,長豐水產公司要邊推廣養殖,邊收集養殖信息以促進新品種的改良擴繁,任務艱巨。
因此,就在“南海1號”新品種還未取國家知識產權專利證書的2010年初,長豐水產公司副總經理葉振彪就開始了“在車里生活的日子”。
2010年至2012年間,長豐水產公司逐漸將斑節對蝦“南海1號”新品種推廣到金灣、橫琴、臺山都斛、臺山汶村、中山南朗、廣州龍穴島和陽江海陵島等7個片區養殖。“每個蝦塘水溫、PH值、溶氧、養殖密度等條件都不一樣,但多數養殖戶對這些數據也不懂,也沒有閑工夫去收集。”葉振彪告訴記者,要嚴格記錄蝦苗的長勢和抗病率,必須每隔10天就實地收集數據一次,如此一來,葉振彪在2010年到2012年的兩年時間里,“幾乎每天都是在車上過來的,流轉在7個片區的蝦塘里收集養殖信息,甚至在收集信息過程中還被狗追著跑過。”
得益于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多年來的合作研發,長豐水產公司逐漸積累起自己的核心技術。“從南海水產研究所取來一粒灰塵那么大的斑節對蝦‘南海1號’的無節幼體,我們就能夠在自己的孵化車間進行孵化。”葉振彪說,“拿整個行業發展最好的2014年來做比較,我們當年僅從南海水產研究所取來4億只的斑節對蝦‘南海1號’成品苗,自己獨立完成超過10億只的無節幼體孵化,孵化成功率在60%以上,這是其它水產公司所沒有的技術。”
創新研發是獲得企業核心技術的關鍵途徑,正是有了獨立孵化無節幼體的核心技術,長豐水產公司也才能為斑節對蝦“南海1號”的進一步推廣奠定基石。
艱難推廣??讓利換口碑
與收集養殖數據相比,推廣一個新品種的難度也不可小覷。“蝦塘的養殖戶的年齡都介于40到60歲之間,文化程度不高,他們很難接受新品種的蝦苗。”葉振彪告訴記者,他就曾遇到過許多怎么推銷都不搭話的養殖戶,也遇見過要免費提供蝦苗才愿意試養的養殖戶。
“不過,最后都把錢收回來了。”說到這里,他興奮起來:“我第一次免費提供了30萬只蝦苗給那個只有免費才肯試養的養殖戶,他說如果效果確實好就把錢給我。過了三個月之后,他果然把錢交過來了。因為他說這個新品種的蝦苗的存活率實在太高了。”
而在推廣過程中,讓利更是常態。“但讓利換來了口碑,新品種的應用的范圍廣了之后,經濟效益也逐漸凸顯。”周發林向記者介紹,斑節對蝦“南海1號”新品種的生長速度快、抗逆能力強、生長整齊度好是種植戶喜愛這個新品種的主因。“試驗中,‘南海1號’的生長速度比對照組提高20%以上,比普通斑節對蝦體長平均增長4.5%-7.9%,體重平均增長11.5-25.2%。形象地說,就是以往養殖戶要養4個月的蝦,才能拿出去賣,‘南海1號’3個月就可以賣了,這在養殖戶看來才是真正的經濟效益。”
長豐水產種公司董事長葉佳告訴記者,盡管在行情急劇惡化的2015年,“我們的斑節對蝦‘南海1號’還是售出了超過10億只的幼苗,在珠三角淘汰了近30%的種苗廠的艱難情況下,我們的規模還得以持續擴張,這是科技創新帶來的紅利。”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林郁鴻
更多新聞
2020-08-17
2021-01-08